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544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(39)这里重点在于因人善任,以及才尽其用。
此亦毫厘倏忽之间,非谓截然有等,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(36)。(《传习录上》,第14页)(b)问:‘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,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,此言如何?先生曰:恐亦未尽。
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,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,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。对其他的知而言,知是一求知的意向性行动。(按:此即f条讲对病的药)(13) k.此虽吃紧救弊而发,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,非以己意抑扬其间,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。见得当如此便是,不当如此便不是。盖学之不能以无疑,则有问,问即学也,即行也。
依熊十力,量智相当于他知,所以量智,只是一种向外求理的工具(第254页),性智相当于自知,就是本心的自知自识。进入专题: 王阳明 知行合一 。13梁启超:《饮冰室合集·文集之三十三.痛定罪言》。
此外还有作品《肇域志》、《音学五书》、《金石文字记》等。道德沦丧、文明凋谢,人将不人,率兽吃人,人与人相杀相食,这是亡天下。18 顾炎武天下一家思想,在其所著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中多有反映。17梁启超: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引自《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》,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,第 160页。
广西少数民族分僮瑶两类,顾炎武仔细弄清两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,在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中判明:徭乃荆蛮,僮则旧越人也。6有学者认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, 就是从顾炎武的主张中获取了有益的启示。
这样看来,顾炎武所指的天下也指天下风俗,把身体、家庭以至于社会,总括涵盖于天下,对天下的概念作进一步阐述。自子、臣、弟、友以至出入、往来、辞受、取与之间,皆有耻之事业。后人尊称他为亭林先生。28顾炎武:《顾亭林诗文集》,北京 :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页。
3 满清入关,顾炎武参加当地的抗清义军,周旋抵抗,此后则壮游天下。戎狄好像豺狼,贪得无厌。耻之于人大矣,不耻恶衣恶食,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。《蜀中广记》对《四川土夷考》有大量引用。
(陈益:《〈日知录〉里的文化之根》,《书屋》2018·1) 21顾炎武:《日知录·廉耻》。2冯天瑜:《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——以明清学术四杰为例 》《武汉大学学报》2018年7月。
顾炎武为学,匡时益民而利于天下。反之不廉则无所不取,不耻则无所不为。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则称蛮夷与中华有种族之隔,因其异己,心不可测。反之,人民被祸、人心离散、人世动乱,必使天下趋亡。士子不耻恶衣恶食,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。强莫过于秦,也没有把秦国视为天下。意思是,华夏以外之蛮夷,不可觊觎及干扰华夏事务。顾炎武认为:天下由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组成。
引梁启超著、朱维铮校注:《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》,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版第164页。保天下,方可保国家,保国是朝廷君臣自己的事情。
《论语》中孔子夸奖管仲:管仲相桓公,霸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赐。与国家相比,天下更重要,对于国家来说,可以改朝换代、更迭不已,而天下不同,千古一系,恒久不易。
天下兴亡,有关人民之福与祸、归与离、安与乱,休戚相关,不可须臾分离。前者强调,做人一生学习中,向自然学,向社会学,向民众学。
13 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思想的提出,意义重大,成为激励中国人爱国奋进的精神力量。(孙雪霄:《二十世纪顾炎武诗文研究评述》,2010年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 5期。忠孝节义、礼义廉耻,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。顾炎武说天下,是孔子天下观的延续与发展,他说保天下方可保国。
顾炎武在一个时期内受华夷之辨论影响,是想以此思想为抗击清军入关的理论武器。自成一体的天下观,成为顾炎武重要思想特点。
改朝换代,易姓改名是亡国。君子之为学,以明道也,以救世也。
就是说,我为你把这个问题都考虑周全了,仰俯首天地犹有四季变化,作为天地中人何不应时而变呢?又何必耿耿于杀父之仇,而重操守气节呢?顾炎武说:坊间传诵山涛之言,以为明言,而不知其败义伤教至於率天下而无父者也。进入 盛邦和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顾炎武 天下一家 。
10 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,凡事关天下兴亡者,不论匹夫百姓皆有责任。注释: 1钱穆 :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上册, 商务印书馆 19 9 7 年版,第144页。《尚书·正义》又将华夏称谓定义为:冕服华章曰华,大国曰夏。顾炎武对社会生态考察尤深。
于书本中学,于行旅中学,于事物中学。士大夫当以明道救世为己任。
8 顾炎武留给后世的重要著作为《日知录》,所谓日知,即日有所思,日志新知。又说必须导民以知耻以正风俗。
这里需要补充的是,顾炎武的游历经历对其学问的传播也十分有利,有学者论:王夫之僻居隔世使其学问较难为中原儒林所熟识。他盛赞古代杨于陵任户部尚书时,令两税等钱皆易以布帛丝纩,而民便之的做法。
发表评论